资讯大女主电影是男导演的新型割韭菜?香港街头最狠“一拖二”根本没那么简单!
首页资讯娱乐新闻大女主电影是男导演的新型割韭菜?香港街头最狠“一拖二”根本没那么简单!

大女主电影是男导演的新型割韭菜?香港街头最狠“一拖二”根本没那么简单!

广告


今年的五一电影档,业内遭遇滑铁卢,市场反响不是一般的差,而是“断崖式下跌”,根据统计:

从5月1日至5月5日,档期内10部新片的全国总票房为7.48亿元,同比去年下降五成。《水饺皇后》和《猎金·游戏》两部电影票房领头,分别获得1.92亿元、1.35亿元的票房,但“均未形成观影话题及票房爆款”。

宣传度最高、同时也是票房最高的电影,是马丽主演的《水饺皇后》,此片是真人真事改编,讲的是湾仔码头创始人臧(zāng)健和的故事。


电影值不值得看?我的建议是不值得。原因很简单,它是一部命题作文。

如果你观察它背后的“攒局者”,就知道这部电影走的是一条很俗套很俗套的老路——政治搭台,文艺唱戏

导演和出品方,以及背后的大人物,为了亮眼的成绩单,绞尽脑汁,终于想出了当下最容易引爆票房的“大女主”类型。本以为歌颂女性就能让观众买账,但殊不知,比创作立意更珍贵的东西,叫做创作诚意。

让我们来看《水饺皇后》在香港举办的首映礼,基本上可以看出它的本质和意图。


五一《水饺皇后》香港仁济慈善首映礼政商人物云集: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、全国政协常委吴良好、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、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、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、特首办新闻统筹专员谢振中、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林枬、香港立法会议员/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、立法会议员简慧敏、林素蔚、尚海龙、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、香港积金局行政总监郑恩赐。出品方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、以及掌管内娱半壁江山的幕后大佬: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。主创人员中的监制罗晓文,就是那个说好丁克又爆出私生子的尔冬升的前妻。

前排站着的,除了主创,还有几位政界人物,分别是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、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、香港立法会议员、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;

后排站着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、全国政协常委吴良好、特首办新闻统筹专员谢振中、中央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林枬等人。

什么意思?这是一部宣传香港“狮子山下”精神的主旋律电影,恰好主角是一位山东女人,又能涵盖“香港与内地同声同气”以及“坚韧勇毅大女主精神”,一箭三雕,简直是太好不过的题材。

事实证明,急功近利的男导演,根本拍不出深刻的女性质感和真正的女性精神,因为他本身就不懂得女性的处境,或者说不愿意去深入挖掘,最终他的落脚点只能是强行煽情以及没苦硬吃;

而“政治先行”的创作模式也非常失败,浪费了那么好的一个创作母题,浪费了马丽当大女主的机会,最终拍出一部烂片,非常令人惋惜。

笔者去看了这部电影,当时的感觉可以用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去形容,十分煎熬。

不过也有网友说,这是马丽第一次不用给男演员抬戏了,终于自己是女主了,这就值得庆贺。的确,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。

《水饺皇后》豆瓣评分由开分时7.0分降到了目前的6.6分,关于电影的评价,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。

有人赞赏它的正能量:


有一些观众的确会为了女性精神而动容:


更多的网友是毫不留情:


虽然刘伟强浪费了一个好题材,但是臧健和的故事的确值得好好讲讲。

一个山东姑娘,出身穷苦。她不靠婚姻,不靠裙带,单亲妈妈一拖二,竟然能赤手空拳打天下,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大获成功,成为水饺女王。

当然,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仅仅是靠努力的,“爱拼才会赢”也是有先决条件的,臧健和的背后也有一股隐秘的支撑力量,谜底就在刚才的大合影中。

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臧健和更丰富、更立体、更完整的一生,以及从她身上挖掘出香港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。

典型的母系家族

臧健和于1943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县仁里村(1947年该村划归到山东日照市五莲县,所以媒体报道臧健和的祖籍,有的说潍坊,有的说日照)。

据《五莲县地名志》载,清雍正年间,臧姓由诸城辛家窑迁入,清同治年间,臧家有人做了官,嫌原地名仁兰有“人烂”之意,取“仁人故里”之寓意改名仁里。

臧健和的母亲叫臧毓淑,她下面还有一个妹妹臧健平,从名字可以看出妈妈对姐妹两个真的是抱有peace&love的期许。


臧健和的母亲(右),这是1977年臧健和临别青岛时,让大女儿黄蓓、小女儿黄蓬与外婆臧毓淑合影留念(照片翻拍自《一个女人的神话》,后续黑白照片若无特殊标注皆来源此书)。

臧健和的爸爸身份很特别。

臧父时为海军军官,于1948年去往台湾省。或许因为是包办婚姻,臧父去台时并未带家眷,反而带了一个喜欢的女学生,从此一去不复返。再见面已是四十年后的1988年。


臧健和父亲(右)于台湾省高雄,图源臧健和新浪博客。

臧父去台湾的时候,臧健和只有5岁,她妹妹更小。

熟知历史的读者会知道,从那时起,中国又接连经历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臧家有台湾关系,本身就被打击,家里没有男人,在乡土社会更是寸步难行。

23岁的臧母带着两个年幼女儿生存,丧偶式育儿,简直bug叠满,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

有很多媒体说臧母带着两个女儿一路乞讨,去了青岛,这个并不一定是事实,起码在臧健和的传记里,她没有说自己乞讨过,只说妈妈靠自己帮工,做缝缝补补的工作,迁至青岛,将两个孩子拉扯大。

母亲没日没夜地给人家缝裤角,劳动力极其低廉,缝一个裤角,连一块糖都买不到。有时,臧健和一觉醒来,母亲还在缝,她就看着出神。只有母亲不间断地劳作,她和妹妹才能吃上饭。

一个人的童年与少年,是影响终生的。带着这样的原生家庭底色,臧健和穷人的女儿早当家,不管是婚姻还是工作和事业,都有同一主题:“帮助妈妈,把妈妈从劳作中解放出来,改变妈妈的生活。”


1959年的臧健和。

臧健和在少女时期显现出几个特质。

一是厨艺天赋臧家祖上殷实,臧健和小时候是吃过见过的。她喜欢吃,也琢磨吃,嗅觉异常灵敏,嘴刁,有做饭的欲望和手艺,对食物有独特的感受力,常被夸奖。

第二,口才好臧健和擅长讲故事,总能抓住故事的中心点和情节的跌宕处,讲得声情并茂。

又因为懂的事情比同龄人多(爱看书),同学们都喜欢和她玩。虽然家庭成分不好,但大家也并不在意。

第三,不内耗。根据传记里显示,少时臧健和无论在学校遇到什么难堪,常能从宽处开解自己。

臧家母女由于出身问题深受打压,被人歧视,但她始终洋溢着快乐的情绪。别的同学能参加的活动,不让她参加也无所谓,不计较他人关于她家庭的闲言碎语。有人对母亲不好,她就劝慰母亲,再见面也是礼貌有加。

以上,恰好是一个创业者的必备三要素,她占全了。分别是:核心竞争力、拓展资源的社交能力以及抗压能力。

跨国婚姻,情断泰国

臧健和中学毕业后,由于出身问题,没有分配工作,只能先当临时工。

后来,她有了正式的工作,被分配在青岛设备电机厂,在那里当护士。虽说工资挺少,她还是很高兴,毕竟生活在城市里,又可以养家。


臧健和(左)年轻时与朋友一起。

渐渐地,臧健和出落得亭亭玉立,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。母亲希望她能找到人品好、对她好的对象。可臧健和对恋爱有自己的想法。



年轻的臧健和,图源臧健和新浪博客。

在婚恋上,臧健和是一个很务实的人,她的感情从不会越出理智。因为臧健和选择结婚对象不是为了多深的感情,而是希望对方能够一起照顾妈妈。


臧健和与妈妈感情深厚。


母亲去世后,臧健和多次以母亲的名义捐资助学,图为她捐赠的以母亲名字命名的青岛老人院开幕。

最终她确定了一个可以当“上门女婿”的黄医生(电影里名叫黄汉州,祖籍潮州)。

臧健和最初见黄医生时,见他个头比较矮,长相一般。但看上去人很老实、诚恳,对臧健和很中意,年龄也相当。

黄医生是泰国华侨,大学毕业,身为家中独子的他,因为对祖国的神往,抛弃了优渥的生活,在中泰还不通气的情况下,偷渡到了中国。

在中国无家人的黄医生愿意当上门女婿,1968年8月,两人结婚了。婚后生育了两个乖巧可爱的女儿。


十个月大的蓓蓓


臧健和与两个女儿。图源臧健和新浪博客。

她以为简单幸福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,却不曾想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对自己小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,国运改变了家运,这是臧健和不能控制的命运走向。

70年代,中国对外政策松动,1975年,中泰正式建交。

黄医生在泰国的原生家庭是富裕的丝绸商,中泰建交之前,政策松动的时候,婆婆就从泰国来到中国,准备看看儿媳妇。

婆婆看她家里简陋,很难过,先是给了一些物质支援,带来了丝绸、衣料、棉花、缝纫机等,后来,则劝说黄医生放弃中国的家庭,回到泰国继承家业。

站在黄医生的角度,贫穷的家庭和富有的家庭,想必他不难选择。

1974年,黄医生的父亲去世,于是,黄医生以回家奔丧的名义,回到泰国,没想到,再也没回来。


1974年,臧健和一家人。

历史竟然有了如此唏嘘的轮回,此刻,相同的命运从母亲身上过渡到女儿身上——臧健和也成了“丧偶式育儿”的妈妈,她需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大。


摄于1976年青岛鲁迅公园。

三年之后,臧健和带孩子们去泰国看望黄医生,在填写入境表格的时候,“关系”一栏,丈夫让臧健和填“分居”。臧健和不解,丈夫对她说:分居,你才能顺利过境。

到了泰国,臧健和最没有想到的一幕陡然出现在眼前:他早已另组家庭,已经有个一岁半的儿子了。

婆婆给她的解释是:泰国奉行多妻制,丈夫再娶是很正常的。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婆婆是个传统女人,臧健和没有生出儿子来,只能再娶,延续香火。

婆婆承诺,你还是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这个家里做媳妇、正妻。家里的人都会对你好的。

可从小就受一夫一妻制教育的臧健和,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。看着丈夫新的妻儿,看着孩子们的姑姑是不被允许上学的(虽然家庭条件很好),煎熬过后,臧健和做出艰难抉择:为了两个女儿的前途,绝对不能继续留在泰国。


来源于钱国华《中华女儿——香港篇》。

与其说是丈夫抛弃了她们,不如说臧健和不要了丈夫。虽然当时并未离婚,但在那个年代,她的决定是非常需要勇气的。

至于后来是否回国办了离婚手续,还是自始至终都未离婚(访谈节目中称丈夫,而非前夫),便不得而知了。但事实上,她已经是“单亲妈妈”无疑了。

臧健和当时面临的情况很严峻,因为她青岛的工作已经辞了,而单亲妈妈在传统社会又很难有包容的生存空间。

没有收入,还拖着两个女儿,怎么办?


Get到这个眼神了吗?

重生之“我在香港卖水饺”

臧健和去泰国时,曾取道香港,她看到香港是一个崇尚创业、经济繁荣、社会环境也很包容的地方,虽然她不会粤语和英语,但她认为,只要肯干,就有饭吃。

1977年11月,臧健和34岁,大女儿蓓蓓8岁,小女儿蓬蓬4岁,母女三人去了香港。

初到香港时,她们身上的钱所剩无几,只能租住在铜锣湾旧电车厂附近的一幢旧楼里,一个四平米的没有窗户的小屋,房租200港币/月。

1977年香港平均工资为每月1500港币。但当时大陆实行计划经济,工资普遍较低。香港工资约为大陆的18倍,70年代末大陆普通工人月收入普遍不足50元。

拿着大陆的工资积蓄在香港生活,压力可想而知。臧健和只有一个技能就是做护士,可她的护士证在香港得不到认可,语言又不通,只能做些不太需要开口的体力活儿。

臧健和先后做过洗碗工、私家看护、洗电车等工作,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。


她每天五点起床,凌晨一点回家。更不幸的是,1978年3月的一天,臧健和端着一大摞盘子,被一个路过的青年不小心撞倒了,导致腰骨裂伤,住院检查时意外查出了糖尿病,还很严重,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
酒店老板不承认是工伤,以为“大陆妹”要讹人。由于臧健和是工人,劳工局法律援助处向臧健和伸出援助之手,帮她打官司,将酒店老板告上了法庭并胜诉。

这次腰伤事件,臧健和做了两件虽不理解但尊重的选择:一是胜诉后只要了补发的工资,没有要那一笔金额不菲的赔偿金;二是后续拒绝了社会福利处要给的公援金(相当于两份工的工资)。

也就是说,她拒绝了所有的赔偿金,而这本该是她应得的。

她给出的原因是她要讨回的是尊严,而不是钱。不要公援金,是觉得丢人,她认为,年纪轻轻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,不能让孩子们产生不劳而获的念头。

这个段落也被拍在电影里了,被网友们喷了个狗血淋头,网友看不懂为什么不要钱?认为是编剧胡编乱造。


但臧健和的确是这么做的,因为这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、被塑造的三观。

臧健和那一代人的教育理念中是没有“权利”教育的,更多的是义务教育,提倡无私奉献,提倡不图回报,更不能成为政府的负担;如果谋求私利,那你的人格就不高尚,“人穷志不穷”是最好的,视金钱为粪土才是最高贵的。

所以这个剧情是对的,只不过刘伟强挖不出背后的原因。


臧健和在个人博客里写过这一段。

臧健和的人生观也非常“正能量”,有人曾劝她,你还很年轻漂亮,可以结婚呀?为什么非要选择靠自己这条最累的路呢?

她的回复是:在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,她一个人走歪,三个人走斜。她要以身作则,希望女儿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。

转折点很快来了。

有一天臧健和包了饺子感谢住院期间帮忙照顾孩子的朋友,朋友被她包的饺子惊艳到,提醒她可以做小贩卖饺子啊!

一语点醒梦中人,说干就干。朋友带她去了湾仔码头。

70年代末80年代初,香港地铁尚未开通,来往港九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轮渡,人们从九龙渡海到港岛,在湾仔码头上岸。所以那时湾仔码头等待过海的人熙熙攘攘,用餐的人很多,商机遍地。


臧健和认真地看别人卖东西,观察顾客的表情,不同顾客的区别在哪里,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记在本子上。 腰伤并没好全,她就买木板自己做小推车,杂七杂八凑了 500 港币,饺子摊儿支起来了。


当年就是背靠着一个柱子支了摊儿。

开始时叫山东水饺,后来经人提醒,南方人对饺子本就不太熟,更不知道山东在哪里,但大家知道北京,遂改为“北京水饺”。

一开始也非常艰难,比如要学会张嘴叫卖就是一个大坎儿,另外,山东水饺并不符合香港口味,香港人揶揄她“水饺皮厚得像棉被。”臧健和于是改良了水饺的口味,皮薄馅大,更符合广东一代的饮食习惯。

渐渐地,生意好起来,一碗水饺一块钱,收入还算不错。

这个卖“北京水饺”尚不会说几句港话的内地姑娘,大家亲切地称她“臧姑娘”(在港澳俗称护理人员为“姑娘”)。


1978年,臧健和在湾仔码头做无证小贩。


陈松伶曾经演过一部电视剧就叫《水饺皇后》,还原了这一段,卖水饺很受欢迎。

臧健和是有一点运气在身上的,1978年,《文汇报》的专栏作家感觉臧健和是一个挺好的题材,写了篇报道,本是挖掘新闻线索,没想到给她做了免费广告。

后来各种媒体都去采访她,当时香港人的心态是有点猎奇的,毕竟所谓“大陆妹”并不多见,而他们多多少少是带着一点优越感来围观臧健和。

黎明张曼玉主演的《甜蜜蜜》,剧中的两个主角也是内地到港的青年,但那已经是八十年代了,张曼玉主演的“大陆妹”李翘在麦当劳打工,但还是很避讳谈及自己的身份。


没想到臧健和她落落大方,对记者的提问有问必答。

她渴望分享,无论是她包的水饺,还是她的人生经历。于是臧健和的故事就成了记者争相报道的题材,也是他们了解内地的一个小窗口。臧健和出名了,在记者的提议下,她用“湾仔码头”来命名自己的水饺品牌。


1978年,在熙来人往的湾仔码头,做水饺小贩。

后来生意越来越好,八十年代,伴随内地的改革开放,香港的经济进一步繁荣,香港也成为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头堡,臧健和的生意水涨船高,由小商小贩过渡到正规的企业经营。


1987年,臧健和在自己第一间工厂中。



多年后,臧健和回湾仔码头故地重游。

她有了自己的档口,开始拓展配送到店(家)业务,属实领先内地许多年。


从前的“湾仔码头”,是用纸盒包装。

日本大丸百货老板的女儿喜欢吃湾仔码头水饺,邀请臧健和入住香港的大丸百货。


大丸百货是香港第一家日资百货,1998年金融危机结业。



陈松伶主演的《水饺皇后》里讲过这一段。

1984年,她在交加街开了一间湾仔码头北京水饺专卖店;后续,她的水饺又摆上了八佰伴、UNY、百佳和华润超级商场的柜台上。




还请来了老饕蔡澜来开幕。


臧健和与自己的工人们合影。

当时臧健和也使用了自己的肖像印在湾仔码头的包装上,一是她本身就具有知名度,二是亲切的长相也容易引发消费者信任,感觉就是很会吃、很会做饭的一个人。

1983年臧健和买了自己的二室一厅的楼房,结束了5年睡在饺子堆的生活。


九十年代,再度升级。

1996年夏至1997年7月17日,在大女儿蓓蓓的帮助下,臧健和完成了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(2001年被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收购,哈根达斯是其旗下品牌)合资签约,其中中方占股30%、美方占股70%。


合资后,1998年3月,在上海投资建了北京水饺冷冻食品合资企业。1998年9月打进广州市场。转年,进军北京市场。


上海分厂奠基典礼,臧健和与当时Diageo(Pillsbury母公司)CEO MR. Paul Walsh合影。


臧健和在上海湾仔码头北京水饺的投产仪式上。


湾仔码头广州的工厂,供应香港和华南市场。

1999年,臧健和被选为香港首届杰出女企业家。2000年,她再次获此殊荣。同年4月,她还在威尼斯获得第四届世界杰出女企业家奖。


1999年,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为臧健和颁发香港首届杰出女企业家奖。

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参选连任的述评中讲到港人的表率,提到了三个名字、两个故事,其中三个名字中就有臧健和,以臧健和的自主创业精神激励港人。


臧健和参加《创业奇兵新领袖》开幕礼活动。

前特首的支持与神奇的“同乡会”

臧健和成功了,她从街头的小商贩跃升为香港杰出女企业家,只用了二十年。

由于臧健和一身正气,没有婚姻,更没有什么佚事,再加上她的财富体量在香港富豪中远远排不上号,所以臧健和一直是很低调的人,香港媒体也没什么兴趣深挖她,偶尔作为正能量的代表报道一下。

但是我们前文中也提到了,没有人仅靠单打独斗就能成功,臧健和在香港没有父母背景,没有婚姻关系,没有裙带关系,那么,她只剩下最后一个可以使用与依靠的资源,叫做:同乡会

在马丽主演的电影里,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位巡警叫华哥,由朱亚文扮演。


请注意,这里就要引出臧健和背后的关系网了。

先普及一下相关历史背景哈。

一战时期,香港被英国人统治,而山东的威海卫也是英国的租借地,当时英国人招募了大量山东人做雇佣军,负责威海卫的防卫任务。期间山东人表现出色,被英国人赏识。

在香港,早期香港警队由英警、印警和华警组成。但是1922年香港爆发了海员大罢工,使香港迅速陷入瘫痪。罢工过后,港府对华警产生强烈不满,认为本地华人警察同情包庇海员工人,华警的忠诚受到怀疑。

因此,港英政府决定不惜远赴千里之外,前往威海招募200名警员,让他们到香港当警察,威海人赴港从警的历史由此开始。


第一批威海卫警察接受检阅。 1923年摄于威海大操场。图源《山东画报老照片》。

接下来的数十年,一批又一批的威海人在老乡的影响下加入香港警队,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现象:香港警察的队伍里,山东人占了半壁江山。

据统计:“在1950年至1953年间,编入威海卫警察的就有过千人,是人数最多的时期。”



香港警察训练学校威海卫队第九届毕业典礼。摄于1950年10月7日。 (源自网络资料《山东画报老照片》)

至今,“鲁警”仍是香港警界很重要的力量,在港的鲁警常常定期组织回山东探亲,2022年人民网还称赞了香港鲁警守港百年。


很多内地游客去香港,惊讶地发现不少香港警察会说山东话。


这里就牵扯到鲁警和臧健和的关系了。

因为当年这一批一批的威海人,都是坐船来到香港,第一个落脚地便包括湾仔码头,后来鲁警也常常在湾仔码头巡逻,巡逻警察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抓捕无证的小商小贩,臧健和位列其中。


后来她发现很多警察竟然是山东人,正所谓,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,况且臧健和的饺子有家乡的味道,所以这批警察其实挺喜欢光顾她的摊子,臧健和慷慨热情地招待他们,一来二去,鲁警们和她的关系就亲密起来,时常照顾她的生意。

在这群鲁警帮里,有一个人很特殊,他叫梁忠恩(原名梁泽元)。


梁忠恩在17岁那年(1928年),从山东威海远赴千里来到当警察,驻守港督府及山顶,这份工,他一做就是三十多年。


梁忠恩与当年的威海警察合影。

梁忠恩当警察时,成绩平平,生活拮据,就是个普通人。但他后来生了一个很有出息的儿子,叫梁振英,没错,便是2012年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梁振英,他的现职务是全国政协副主席。

所以,梁振英是正经的山东人,确切地说,他是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埠柳镇西豆山村人。

2012年他当选后,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亲自跑到了西豆山村,采访了当地村民以及村支书,结果有个惊人发现,原来梁忠恩在离家之前已经有老婆孩子了,还与元配育有二子,长子已殁,次子梁务林一直在家务农。

而且,这家人由于当年有所谓的“海外关系”,在动荡中一直被打击,生活很贫困,梁振英同父异母的哥哥梁务林还是低保户……

梁振英当选的时候,威海的老家人一起观看了典礼,当地媒体还报道过。但梁家人也流露出,因为梁振英爸爸的原因,家里一直生活得不好,现在也埋怨梁振英一直没有认祖归宗。



梁家人观看梁振英就职典礼。



比较搞笑的是,梁振英当选的时候,有两个村子一起争他的祖籍。一个是西豆山村,一个是柴里村。上图是西山豆村一个叫江培珍的女性拿出照片作为证据,背面写着“振英(建平)11岁”“1964年留念”。下图是柴里村燃放鞭炮庆祝梁振英当选。

香港记者挺兴奋,原来梁振英的父亲还有这档子事啊!马上在香港大报特报,掀起过一阵波澜,当年梁振英是坚决否认的,主要是比较反感自己的母亲被报道是“妾室”。

但梁振英一直和山东政商人脉走得很近,他是香港“山东商会”的重要人物。


梁振英(前排左四)。


山东商会赠予梁振英一副字,写着“山东子嗣栋梁,振英耀首香江”。

而山东商会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臧健和。


臧健和(蓝衣)出席庆祝梁振英当选特首的聚会。


“旅港山东乡贤”专门买下了报纸的一个版面来庆祝梁振英当选。红线划出来的是臧健和与两个女儿和大女婿。

这就是为什么这部《水饺皇后》请到梁振英出面捧场的原因,因为他和臧健和是一个圈子里的老关系了。





霍启刚和郭晶晶也去捧场了。霍启刚现在是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,香港主旋律电影作品,他还是要亲力亲为支持的。

臧健和一直在依靠香港山东商会的关系,一方面立足香港,一方面也沟通内地。

她是连续三届的省政协委员,担任过山东省工商联常委、山东大学首届校董会校董等职,还担任过青岛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、潍坊市政协常委。

她常常回山东资助大学,或是宣传自己的创业精神,在青岛建过疗养院,在山大设立教育基金,成为连接内地和香港商业文化交流的人物。


臧健和(右)向山东大学校长展涛(左)赠送捐款支票,设立臧健和教育基金。图片来源:香港《文汇报》。


时任山东省委书记与臧健和的合影。


原山东省长(左)、原统战部部长(右)与臧健和。


青岛大学邀请臧健和举办讲座。


这便是臧健和在努力打拼之外的“隐藏关系”。

全女家族与继承人

晚年的臧健和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,身体状况不乐观,出入都要坐轮椅。她不太管公司的事,就在家里和外孙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。




在家里也不忘包饺子。


臧健和最后一次公开场合露面是2018年,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敬文书院的“臧健和堂命名典礼”上。臧健和堂位于敬文书院校舍朱谢玲玲 楼的地下,前称多用途礼堂(关于谢玲玲的故事请)。


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致送纪念品予臧健和女士。




左起:黄蓬、黄蓓、臧健和、中大敬文书院院监会主席朱恩余、中大校长段崇智及中大敬文书院院长陈伟仪。

2019年2月8日,臧健和于香港养和医院去世,享年75岁。


中联办以及梁振英都送去花篮吊唁。



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、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到场致祭。

臧健和有两个女儿黄蓓和黄蓬,她们伴随着妈妈,在香港度过了过山车一样的人生,从被欺负的穷苦女孩后来变成生活富裕的小公主。


两个女儿的合影,摄于铜锣湾。


1980年,蓬蓬和蓓蓓回乡路经上海留影。

母女之间曾经有过嫌隙。

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女儿,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闯天下,难度非常大,臧健和自述对女儿有亏欠,根本没精力照顾好两个女儿。

据两个女儿的描述,妈妈“不是一个很好的妈妈”,她在外面给别人包水饺,却基本上不给自己的女儿做饭。

回忆妈妈经常“藤条焖肉”,也就是打女儿。

在臧健和的排序名单中,女儿或许要排到很后面,臧健和传记里描写过这么一个小细节,她刚有小女儿的时候,母亲生病住院,臧健和不顾黄医生反对,选择先去照顾母亲,原因是“妈妈只有一个,孩子可以再生”。


大女儿黄蓓长大后被母亲培养成接班人,帮臧健和打理生意。特别是和美国食品公司合资,她起了主要作用。

她原本在1997年要结婚的,为了妈妈的事业,她只有将婚期往后延,直到合资成功。合资后,蓓蓓担任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香港地区总裁。

大女儿延续了臧健和对马的喜爱,在2008年奥运会上,她是马术障碍赛比赛的裁判之一。


后来臧健和糖尿病严重之后,黄蓓几乎代表着创始人做品牌宣传。


黄蓓除了是通用磨坊亚洲公司董事之外,今年还当选了香港仁济医院董事。


黄蓓夫妇疫情期间向仁济医院捐赠物资,图源仁济医院2021至2022年报。



香港首映礼也有仁济医院的赞助。

大女儿也很乖地完成了一桩理想婚姻。

她的老公杨人添,是已故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参事、华捷洋行创办人杨世忠(1895-1978)的后人。


杨世忠是福建人,他创办的华捷洋行代理过很多洋货,尤其是德国电器、制冷冰柜等等最出名,后来渐渐成为香港领先的制冷设备经销商之一。



1956年,杨世忠(左二)及其儿子们与 Tyler Refrigeration 总裁(左一)合影。来自1956年5月10日《工商日报》。


1961年,华捷洋行的代表在启德机场欢迎LEC制冷公司的董事长L.A. Jull。


部分代理产品:1964年德国凯撒电视机广告(《华侨日报》1964年2月3日);1962年英国利家牌冰箱广告(《华侨日报》1962年5月19日)。

看到这里,想必大家也明白了,速冻水饺和制冷设备,那是天生一对呀,属于业务上紧密联系的产业链,因此,黄蓓和杨家的结合,有点像工作拍档,也像联姻。

现在杨家也很牛,在家族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员(例如杨人星和杨人添)的管理下,华捷洋行如今仍然是厨房和制冷设备的主要经销商。

客户范围广泛,涵盖餐厅(肯德基、吉野家、Delifrance)、零售(7-11、Circle K、惠康)、酒店(文华东方酒店、四季酒店)、游乐园(迪士尼和海洋公园)、食品品牌(哈根达斯和雀巢)以及影院(UA、百老汇)等等,所以大女儿的生活是挺不错的。

小女儿黄蓬考上了加拿大公立名校SIMON FRASER大学,经济系毕业,毕业后在资讯科技公司及市场服务公司任客户服务经理。


臧健和和大女儿蓓蓓共同参加小女儿蓬蓬的毕业典礼。


1999年香港首届杰出女企业家颁奖会上,臧健和与两个女儿。


臧健和与两个女儿摄于意大利威尼斯。

而关于小女婿陆泽林,网上几乎没有资料,可能真的是个普通人,但也不排除是个隐藏的几代,毕竟香港也有有名的陆氏家族。

小女儿黄蓬比较低调,家族事务主要由大女儿黄蓓在台前打理。


2006年,臧健和荣获第十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后,臧健和一家人在颁奖典礼上合影。


全家福,2009年11月与《风云鲁商》节目组人员共同合影于臧健和家中。

臧健和的两个女儿又各自生了一个女儿,可谓是三代同堂,五个女性,货真价实的“全女家族”。


大女儿黄蓓的女儿杨海恩Megan小时候制作的母亲节贺卡。

这次《水饺皇后》上映,两个女儿也参加路演了。



母亲的爱解放你

刘伟强在拍摄《水饺皇后》的过程里,想必他的素材基本上都来源于臧健和的公开报道,比如电影里出现过臧健和靠着湾仔码头大柱子摆摊的回忆等等,我们在前文中也看到了。

可见,他并没有下功夫去探索这位女性更深层的精神世界,所以他的呈现,还围绕着“吃苦奉献,母爱伟大”这样比较肤浅的主题,目的就是让观众哭。

但殊不知,上个世纪深切歌颂的情感,在这个世纪已经不太好用了,网友们不喜欢“没苦硬吃”,也期待看到关于母女关系更深刻的解读。

但有一说一,这部像广告宣传片一样的电影,有一个瞬间是非常打动人心的,那就是电影还在拍摄的时候,黄蓓去探班,穿过人潮,她紧紧地抱住了马丽,一抱再抱,然后说着说着就哭了出来。

那一刻,周围的人都很感动,因为时间倒流了。


女儿黄蓓经历丧母之痛已经六年,在这六年里,想必两个女儿一直处于痛苦中,因为妈妈对于女儿的意义如此重要,妈妈在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,可是一旦妈妈离开,女儿的天空将会一直是灰色的。

六年后,她又见到了年轻的妈妈,仿佛又回到当年母女相依为命的日子,这个瞬间,对她来说是治愈伤痛的,也是充满力量的。

所以,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,不是普世的,而是个体的。它并不会让普通观众学到什么真正富有激励性的大女主精神,因为臧健和的人生经历本就不可复制;但是,对于臧健和的两个女儿来说,这是最好的礼物。

妈妈生前,对女儿有诸多愧疚,女儿对妈妈或许也有诸多不解,如今,羁绊的母女关系完全疏解了,她们之间微妙的情感传递最终有了一个正式的、完美的收梢。

所以,有这样一部电影拍出来,哪怕剧情很薄弱,但总归有一个活生生的角色在那里,让女儿坚定地穿过人潮,深深地抱住了她,流下一直憋在心中的泪,这是救赎,亦是圆满。



黄蓓和马丽。


马丽和妈妈。

玛雅・安吉罗说:母亲的爱解放你。(A mother's love liberates.)

这句箴言凝练地表达了母女关系的终极意义:母亲的爱不仅是庇护,更是赋予女儿独立飞翔的勇气。

在这一点上说,臧健和是个优秀的妈妈,两个女儿也是幸福的女儿。


臧健和的故事并不离奇,两个女儿也终将变成平凡的女儿,但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感情,是千千万万的人都会拥有的感情,她们之间的故事,尽管我们或许只挖掘出了百分之一,但也能让所有的女儿有一些感同身受的东西。

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,会更加珍惜妈妈,珍惜这份世界上最纯粹、最隽永的感情;而不幸失去妈妈的读者,愿你们重拾微笑,坚定而乐观地走下去,因为你们会一直带着妈妈的祝福。

昨天是母亲节,恰好这篇文章很应景。三生有幸世间怜,相抚相依又一年。笑语如莺吟恰恰,蛾眉似月自娟娟。

献给世上所有的母亲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被流量绑架人生,《人生开门红》能戳破网络时代的幻象吗
下一篇
收藏!诺兰亲自推荐的44部影片,你看过多少?

评论

共 0 条评论